北京 | 上海 | 天津 | 重庆 | 广东 | 江苏 | 河北 | 四川 | 河南 | 辽宁 | 吉林 | 黑龙江 | 山东 | 安徽 | 福建 | 湖南 | 陕西 | 甘肃 | 新疆 | 内蒙 | 深圳 | 青岛 | 浙江
 
客服电话:0579-82396033 82132510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
首页 企业招聘 个人求职 培训 高级人才 HR资讯 院校频道 招聘指南 联系我们
搜龙搜人才
搜龙搜职位
你患有“下班沉默症”吗?
www.jobz.cn      加入时间:2012/8/17 8:59:19

  下班沉默症是指上班侃侃而谈下班疲惫懒言的症状。具体表现为上班时有激情,特别活泼,下班后却毫无表情,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。长期“下班沉默”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,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,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,甚至引发身体疾病。


  生活中,常有一些人在上班时侃侃而谈,回到家却疲惫懒言;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,面对亲友时却麻木冷淡。这些上下班时间判若两人的人群,对正常的情感交流避之不及,甚至拒绝亲友的抚慰,进入了交际怪圈,这种症状被称之为“下班沉默症”。
 
  2012年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,对27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83.1%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“下班沉默症”。其中,34.7%的人认为自己有“下班沉默症”,48.4%的人认为自己“有一些”。调查中,75.4%的受访者直言,身边存在患有“下班沉默症”的人,其中41.2%的人认为这样的人“非常多”或“比较多”。
 
  受访者中,80后占50.1%,70后占30.9%;45.5%的人居住在大城市,28.9%的人住在中等城市。
 
  具体表现
 
  1、上班时,面对顾客时总是“反应敏捷”,和同事聊天也总能“妙语连珠”。但一下班,就像“死机”了一样,不想多说一句话。
 
  2、工作时有激情,特别活泼,但下班后就面无表情,即使回到家也很少和家人坐下来聊天,尽量避免与他人有眼神交流。
 
  易患人群
 
  容易“下班沉默”的人多从事“助人工作”,比如,老师、医生、警察。此外,从事技术性工作,如IT行业的人,也容易有类似表现,其严重程度与从事“助人工作”的人不相上下。
 
  形成原因
 
  1、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,难以兴奋。
 
  2、长时间疲劳,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惯性。
 
  3、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对陌生人客气,忽略亲友感受。
 
  4、工作和交通环境太嘈杂,导致人们迫切寻求安静空间。
 
  心理分析
 
  上班时为达到工作要求,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,人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跟人交流,消耗大量的激情和精力,这样上一天班会觉得很累,回到家就想安静地休息。
 
  很多人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,都有这种回家后“累得说不动话了”的感觉,甚至与家人交流都变成了一种负担,于是就表现出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的状态。但如果这成为一些人习惯性的休息方式,他们将来即使有精力进行交流,也不会这样做了。
 
  在工作、应酬和家庭中,人们扮演的角色不同。在角色转换时,人们往往会忽略家庭角色对人的期望,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休息方式,没有很好地考虑家人的感受。此外,每个人精力都有限,工作繁重或急切希望有所成就的人,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,而没有充足精力去关注家庭生活。对安静环境的需要可能导致他们对亲友表现出沉默、冷漠的状态。
 
  负面影响
 
  虽然有些人下班后通过沉默的方式补充自己的情感资源,但这种自我保护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。长期“下班沉默”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,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,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,甚至引发身体疾病。具体影响如下:
 
  1、“下班沉默”会让人无心关注生活细节,对生活失去热情;
 
  2、“下班沉默”会让人缺乏情感交流,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;
 
  3、“下班沉默”会让亲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;
 
  4、“下班沉默”会让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受到伤害。
 
  改善方法
 
  1、有下班沉默症状的人,应努力关注生活细节,寻找生活乐趣;重视情感交流,主动与亲友沟通,跳出交际怪圈;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,选择对自己真正有效的解压方法,而不要总是通过独处或喝闷酒等方式排解压力。
 
  2、对于工作劳累而“下班沉默”的人,亲友应在适当的时间适当介入,不要在其烦躁或疲劳时强制交流。同时,亲友要重视日常的关怀,学会倾听,认真体会对方感受,给重压下的对方更多理解和关怀。
 
  3、用人单位应提高对人性化管理的重视,对单位员工给予工作和生活同样的重视。给员工更多的休息放松时间,或者向西方很多国家那样,组织一些让员工及其亲友共同参与的活动或聚会,促进情感交流。

文章编辑:zhqcy    文章来源:
打印本页 ×关闭窗口
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
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,有修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为分享而非盈利目的,并不代表jobz.c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、原创性负责,jobz.cn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未经jobz.cn同意,不得转载本网站所有文章及其他作品。 如有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致电0579-83182788

人力资源网简介 我们的服务 用户反馈 本网招聘 法律声明 付款方式 联系我们 友情连接
专业招聘、求职网站——人力资源网 版权所有
本网所有资讯内容、广告信息,未经书面同意,不得转载。
商务热线:0579-82396033 83189588 ICP证:浙B2-20040297